Home 周边商品展销 天津全运会场馆大揭秘

天津全运会场馆大揭秘

主场馆总设计师、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刘景樑及其团队

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建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和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实现了大跨度钢桁架悬挑结构、超长混凝土无缝技术、屋面多种材质面板整合安装技术、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智能化管控系统及安全防范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成功将其打造成经济适用、造型美观全国唯一的大型水中体育场。

2

天津体育馆

位于“水滴”旁的天津体育馆是本届全运会闭幕式场馆,建于1995年,也是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的经典范例。据负责本次提升改造任务的设计师们本着以人为本、品质提升的理念,在尊重既有结构体系的前提下,通过轻度适宜的技术手段,将原有场地进行科学缩减,大幅增加观众座位数量至9991个。他们通过反复计算和验证,在场地中间新增一个高达4.8米、重达8.5吨的斗屏,经过声学计算机模拟,能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观感体验。在一些细节处理上,通过增加无障碍设施、安装全自动翻折看台座椅、增加商业服务实施等人性化措施,以及室内环境与能耗耦合技术利用等科技化手段,提升场馆品质。

该馆室内田径场使用频率不高,再加上全运田径项目整体设置在天津团泊体育中心场馆进行,提升改造的难度非常大。通过一些技术与科技手段,充分提升了观众的观赛效果和今后赛事承办能力,使天津体育馆重新焕发新时代活力。

3

自行车馆

自行车馆的赛道设计严格执行国际自行车联盟对赛道的曲率半径和不同项目最大速度的设计要求,建造过程中确保赛道误差控制在国际车联的要求范围内,以便运动健儿们赛出更好成绩。结构设计方面,采用弦支穹顶双层网壳结构,将比赛空间的对称性和外部造型进行有效集合,既保证内部的完整性,又满足了充满力量和动感的外部造型,同时该技术将每平方米的用钢量由120公斤降到80公斤,在降低结构用钢量的同时,减轻了基础荷载并大幅节省基础成本,做到了结构力学和建筑美学的高度统一。为解决专业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在场馆一层场地中央设置8块壁球场地,满足平时举办非体育大型群众活动等功能需求。

4

射击馆

射击馆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体育基地内,建筑造型上以“更快的速度”为主题,用不同尺度的母题交错形成刚劲有力的独特体量,将子弹出膛的“速度感”固化为建筑语言。为提高射击馆赛后使用率,设计师们将赛后场馆转化功能定位为市区稀缺体育资源和中型观演剧场,连同静海团泊温泉形成统一配套的文体休闲圣地,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政府、企业、市民多方“共赢”。

场馆在设计中采用非线性几何控制,使用了Rhinoceros和 Grasshopper对模型进行优化以及部分实现参数化设计,以独特的建筑体量将建筑美和运动美有机结合。建设过程中,针对常规安装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改进,通过在三角钢桁架上依次焊接方钢连接件、方钢竖龙骨、挡弹钢板等技术手段来减轻构件自重,并在挡弹钢板外侧密拼固定的防腐木实现了减震降噪的目的。

5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馆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馆是本届全运会的排球比赛场馆,赛后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举办开学典礼和社团活动的综合体育馆。场地可多功能布置,包括2块篮球和10块羽毛球场地,2块排球和网球场地,2块武术和9块散打场地,还可举办3500人文艺演出,举办学校4400人年级集会,此场馆“主体空间灵活划分、能源消耗有效降低”的特点,成为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又一经典力作。

该场馆契合学校的基地地形,设计为规整的矩形体量,贯穿了集散、广场和绿化平台的理念,主场馆放置在舒缓的人工坡地上,造型舒展、材质通透,功能上达到了空间要求和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本次全运会在天津市共涉及比赛场馆47座,其中新建场馆21座,改建场馆15座,利用现有场馆11座。新建总建筑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新增加观众席位7万个,完成了23个场馆的临时设施搭建,可满足各类比赛项目的需要。在全运会比赛之后,所有场馆将适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继续在当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大型文化展演、促进专业队伍训练等方面发挥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